一、团队基本情况
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立于1978年,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,2006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。本专业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、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,在人才培养模式上,以“1311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”,深化教学改革,优化专业课程结构,不断加强师资队伍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,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网于2012年2月13日对《学院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》进行了公示,其中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》已经通过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方案论证。
二、团队建设目标
针对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,以培养从事电气系统设计与安装、电气控制设备运行与维护、自动化生产线装接与调试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。建设“校中厂”、“厂中校”,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;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,不断增强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。建设集“教学、生产、培训、职业技能鉴定、技术研发”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;推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整体协调发展,使本专业成为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,成为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。
三、团队建设情况
1.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成效显著
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,构建“1311”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。依据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装、操作、运行、维护等岗位(群)职业能力要求,将基本素质、专业能力、职业综合能力、岗位能力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,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,不断加强课程建设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现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,1门院级精品课程,有8门课程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。在教材建设上,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编写实习实训校本教材7部,主编和参编教材21部,其中,《电力电子技术》、《电机与拖动技术》两门教材为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。
2.教师科研取得了一定成果
近三年,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类课题40余项,发表论文60余篇,其中《林业木材剩余物就地加工木颗粒技术引进》等3项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。曾凡鹏老师的“一种六开关五电平电压型逆变装置及控制方法”获得国家发明专利;郑立平教授的“斯特林发电机菱形传动机构”和刘佳鲁老师的“一种新型计步器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3.校内外实训基地初具规模
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,实习实训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。现有检测技术、PLC及应用、单片机技术等12个实训室。另有3个可容纳100人实习的电工电子技术、电气控制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。2002年以来陆续与1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,并建立了10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,基本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。
4.校企合作不断深入
通过校企合作,每年为企业订单培养毕业生40人,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300余人,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余项。其中,为哈尔滨烟厂研发的《成品烟检测与传送系统》和大庆采油三厂设计的《石油储罐液位远处装置》等项目,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,并逐步建立起了紧密合作、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。
附件下载: